《PMBOK》V6:第五章 项目范围管理(学习笔记)
项目范围管理过程包括:
1)规划范围管理(规划过程组)
2)收集需求(规划过程组)
3)定义范围(规划过程组)
4)创建WBS(规划过程组)
5)确认范围(监控过程组)
6)控制范围(监控过程组)
规划范围管理:
本过程的主要作用:在整个项目中为如何管理范围提供指南和方向。
本过程的开展时间:本过程仅开展一次或仅在项目的预定义点开展。
范围管理计划(Scope Management Plan):范围管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描述如何定义、制定、监督、控制和确认项目范围。
需求管理计划(Requirements Management Plan):需求管理计划是项目管理计划的组成部分,描述如何分析需求、如何记录需求、如何管理需求。
收集需求:
本过程的主要作用:为定义产品范围和项目范围奠定基础。
本过程的开展时间:仅开展一次或仅在项目预定义点开展。
工具与技术要点:
1)访谈(Interviews):访谈是通过与相关方直接交谈来获取信息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方法。
2)焦点小组(Focus Group):召集预定的相关方和主题专家,了解他们对所讨论的产品、服务或成果的期望和态度。
★默认同职能。
3)问卷调查(Questionnaires and Surveys):设计一系列书面问题,向众多受访者快速收集信息。
4)标杆对照(Benchmarking):将实际或计划的产品、过程和实践,与其他可比组织的实践进行比较,以便识别最佳实践,形成改进意见,并为绩效考核提供依据。
5)决策(Decision Making):需求可能重复、可能相互矛盾、可能需要排序和筛选,这些都可以通过决策方法来解决。
★一致同意
★大多数原则:50%以上
★相对多数原则
★独裁
6)亲和图(Affinity Diagrams):用来对大量创意进行分组(或分类)的技术,以便进一步审查和分析。
7)思维导图:指把从头脑风暴中获得的创意整合成一张图,用以反映创意之间的共性与差异。
8)名义小组技术(Nominal Group Technique):用于促进头脑风暴的一种技术,通过投票排列最有用的创意,以便进一步开展头脑风暴或优先排序。
※使不善言辞的参与者也能充分发表意见。
9)观察和交谈(Observation/Conversation):直接查看个人在各自的环境中如何执行工作(或任务)和实施流程。
※产品使用者难以或不愿说明他们的需求。
10)引导:有效引导的研讨会有助于参与者之间建立信任、改进关系、改善沟通,从而有利于相关方达成一致意见。
※参考第四章项目整合管理-制定项目章程部分
11)系统交互图:是对产品范围的可视化描绘,显示业务系统及其与人和其他系统(行动者)之间的交互方式。
12)原型法(Prototypes):是指在实际制造预期产品之前,先造出该产品的模型,并据此征求对需求的早期反馈。
13)德尔菲技术:组织专家就某个专题达成一致意见的一种方法。专家匿名参与,组织者使用问卷就项目需求征询意见,然后对专家的答卷进行归纳,并把结果反馈给专家,请他们做进一步评论。重复几轮后,取得一致意见。德尔菲技术有助于减轻数据的偏倚,防止任何个人对结果产生不恰当的影响。
14)用户故事:是对所需功能的简短文字描述,经常产生于需求研讨会。
需求文件(Requirements Documentation):记录项目相关方对项目的各种具体需求。一般在需求文件中的需求都是有优先级排序的,并且满足SMART原则。
需求文件与SMART原则:
1)Specific:具体的
2)Measurable:可测量的
3)Attainment:可达到的
4)Relevant:符合利益的
5)Time:有时间限制的
需求跟踪矩阵(Requirements traceability Matrix):把产品需求从其来源连接到能满足需求的可交付成果的一种表格。需求跟踪矩阵提供了在整个项目生命周期中跟踪需求的一种方法,有助于确保需求文件中被批准的每项需求在项目结束的时候都能交付。
需求管理计划、需求文件、需求跟踪矩阵的区别:
需求管理计划描述将如何记录、跟踪和管理相关方的需求;需求文件记录项目相关方对项目的各种具体需求;需求跟踪矩阵说明相关方需求与高层目标以及可交付成果之间的对应关系。
定义范围:
本过程的主要作用:描述产品、服务或成果的边界和验收标准。
本过程的开展时间:仅开展一次或仅在项目预定义点开展。
工具与技术要点:
产品分析(Product Analysis):用于定义产品和服务,包括针对产品或服务提问并回答,以描述要交付的产品的用途、特征及其他方面。
项目范围说明书(Project Scope Statement):详细描述项目的可交付成果,以及为提交这些可交付成果而必须开展的工作。
项目范围说明书的作用:
①项目范围说明书表明项目相关方之间就项目范围所达成的共识。
②为了便于管理相关方的期望,可明确指出哪些工作不属于本项目。
③项目范围说明书使项目团队能开展更详细的规划,并可在执行过程中指导项目团队的工作。
④项目范围说明书为评价变更请求或额外工作是否超出项目边界提供基准。
项目范围说明书的内容:
①产品范围描述
②项目范围
③验收标准
④项目可交付成果
⑤项目的除外责任:识别排除在项目之外的内容,有助于管理相关方的期望及减少范围蔓延。
⑥制约因素
⑦假设条件
创建WBS:
本过程的主要作用:为所要交付的内容提供架构。
本过程的开展时间:仅开展一次或仅在项目预定义点开展。
工具与技术要点:
分解(Decomposition):把项目范围和项目可交付成果逐步划分为更小、更便于管理的组成部分的技术。
滚动式规划:要在未来远期才完成的可交付成果或组件,项目管理团队需要等待对该可交付成果或组成部分达成一致意见才能够制定出WBS中的相应细节。
范围基准(Scope Baseline):经过批准的范围说明书、WBS和WBS词典,只有通过正式的变更程序才能变更,它被用作比较范围的基础。
范围基准主要包括:
①项目范围说明书
②WBS
③WBS词典
④规划包
⑤工作包(Work Packages)
工作分解结构的特点:
1)包含100%的工作
2)面向可交付成果,而非其他对象
3)层次结构
4)名词或形容词
5)只表示范围,不表示顺序或时间
6)不均等分层
7)渐进明细,通过项目的变更控制不断更新
※实践中经常用项目生命周期作为WBS的分解方式,在分解WBS时要关注这个阶段的工作应该交付的结果,而不是如何完成这些工作。
确认范围:
本过程的主要作用:正式验收已完成的项目可交付成果的过程。
本过程的开展时间:在整个项目期间定期开展。
工具与技术要点:
检查:开展测量、审查与确认等活动,来判断工作和可交付成果是否符合需求和产品验收标准。
控制范围:
本过程的主要作用:在项目期间保持对范围基准的维护。
本过程的开展时间:在整个项目期间持续开展。
工具与技术要点:
偏差分析:将基准与实际结果进行比较,以确定偏差是否处于临界值区间内或是否有必要采取纠正或预防措施。
趋势分析:审查项目绩效随时间的变化情况,以判断绩效是正在改善还是正在恶化。用于预测未来可能的偏差。
范围蔓延(Scope Creep):未经控制的产品或项目范围的扩大(未对时间、成本和资源做相应调整)被称为范围蔓延。
★必须走整体变更控制流程来处理。
增值变更与镀金:增值变更是指提高性价比(功能除以成本);镀金是指未经过批准的范围扩大/功能增加。